世界畜犬聯盟藏獒標準 歷史簡介:藏獒是一種古老的工作犬和護衛犬,被喜馬拉亞地區的牧民及西藏地區的僧侶飼養。自其作為一種古物被發現以來,圍繞著藏獒就有很多的傳說。從亞里士多德到1271年來到亞洲的馬可波羅,都記載了藏獒,他們高度贊揚了這一犬種的自然的威力與予人印象深刻的體貌與智力特征,甚至其吠聲也被認為是獨特的,應值得重視的。歐洲過去犬學界的領軍人物如:Martin 和Youatt, Megnin, Beckmann, Siber 以及 Strebel 和Bylandt 都集中研究了藏獒,他們都被其歷史起源及在西藏文化中的作用而吸引,甚至有些人認為這一犬種是 總體外觀:健碩、笨重、體格良好、骨骼發育良好;外表嚴肅、誠摯;將龐大的力量、強健性及忍耐力集于一身;適于各種氣候條件下的工作任務,成熟晚,只在雌犬2-3歲時,雄犬4歲時達到最佳繁育年齡。 重要的比例:頭蓋骨測量(即從后枕骨到頭峰)與鼻口測量(即從鼻樑到鼻尺端)的距離應相等或鼻口測量距離略短,體長略長于身高 性情:獨立的、保護的、遵從指令對于其家庭和領土十分忠心 頭部:寬闊、有力和強壯,成熟后,皺褶會從眼部延伸到嘴角 腦顱區:頭蓋骨巨大,略呈圓形,后枕骨強健、明顯,止部(兩眼之間,凹下的部份,頭蓋骨和鼻骨相接處)清晰 面部區域:鼻子寬闊,依據毛色呈現變黑的趨勢,鼻孔開放 口吻部:相當寬闊,充實,口吻部寬且深 唇:很豐滿,蓋住下顎 頜/牙齒:頜有力且構造完美,牙齒整齊,剪式咬合;也就是上門牙覆蓋在下門牙上,使頜部保持方形。水平咬合也可以接受,齒列要緊緊對齊 眼睛:尺寸適中,為任何色度的棕褐色并與其被毛顏色一致,當然越黑越好。兩眼適度分開,卵形并微微傾斜。眼皮緊合在眼球上。表情尊嚴。 耳朵:尺寸適中,下垂的倒三角形,耳根從頭蓋骨和眼睛之間的水平面開始,緊貼頭部向前垂落,警覺時向前。耳皮被短柔毛。 脖頸:強壯,肌肉發達,略呈拱形。綴肉不要太多。被覆厚密而且直立的鬃毛,但母犬的此處不是太明顯 身體:強壯 后背:筆直,肌肉發達 臀部:寬大且平 胸部:縱深且寬度適中,肋骨彈性良好,肋籠心形。胸深直到腿肘。 尾巴:中等長度,當處于警覺或移動狀態時,高置于腰后部背線上的尾巴高舉,被毛松松地卷向后背。 四肢 前軀:筆直,有相當的角度,全部被厚毛。肩部,位置良好,肌肉強健 肘部:既不向內也不向外 前臂:筆直,骨量重 掌(足的第一、二趾骨所占據的部分):強壯,稍傾斜(與腿的垂直線) 后軀:強健,肌肉發達,角度適中。從后面向前看,后肢彼此平行 大腿:很長,強健,肌肉緊實,但不隆起 膝關節:適度彎曲 踝關節:強健,位于低處腳內側的腳趾(狼爪)隨意 足部:很大,強壯,圓形而緊湊,圓拱的腳趾間有適量的羽狀飾毛 步態/運動:有力,輕快有彈性;有很好的伸展性和驅動性。當速度增加后,獒犬的足跡趨向于單一軌跡。步履從容。其精力與柔軟性使其適合在各種地形奔跑自如 毛發:通常毛發質量比其數量更重要。被毛粗硬,豐厚,外層披毛不太長,底毛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濃密且軟如羊毛;而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則非常稀少。公犬毛量明顯多于母犬。毛細而堅硬,直且倒伏。從來不會柔化如絲狀、卷曲狀或波浪狀。脖頸被毛較多,狀如鬃毛。尾巴上的毛也很濃密,且有羽狀附毛;后腿靠上靠后的部位也有羽狀附毛。 顏色:深黑色,有無黃褐色花標均可;蘭色,有無黃褐色花標均可;金色,從深駝色到深紅色。所有的顏色都是越純越好。黃褐色花標從深栗色到淺一些的顏色都是可以的。胸部的白色星形物是允許的。足部很小的白色花標也是可以接受的。黃褐色花標可以出現在眼睛上方、腿部低處、尾巴內側面、口吻部;眼部周圍出現的眼睛狀的標記(眼罩)是可以接受的。 大小 Height at the withers : Dogs : 66 cm (26 ins)minimum,. Bitches : 61 cm (24 ins) minimum. 自鬐甲—馬肩?。珉伍g隆起的部分)到地面的高度: 公犬:最低66 cm(26英寸);母犬:最低61cm(24英寸)。 缺點:任何背離標準所規定的比例范圍的都被認為是缺點,根據其背離的程度判斷其嚴重性。 身體不健康: 頭部有輕度或重度皺紋
請記住本站的網址:www.imc14.com (責任編輯:admin) |